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免疫母細胞淋巴腺病(immunoblastic lymphodenopathy)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有關的淋巴母細胞過度增殖所致的高免疫反應狀態(tài)疾病,也有人稱之為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伴有異常蛋白血癥、彌漫性漿細胞肉瘤

目錄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有人認為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部分病人淋巴結中查出EB病毒DNA(PCR法)。還有人認為由于感染了人工細胞淋巴瘤病毒的亞型,使機體免疫功能異常而導致本病,因病人淋巴結活檢與艾滋病組織學表現相似。

(二)發(fā)病機制

本病發(fā)病機制還不清楚。病人T細胞亞群分析發(fā)現本病為T細胞病變,有的病例以抑制性T細胞(TS)增多為主,有的以輔助性T細胞(TH)增多為主,亦有二者都增多。這些T細胞可能產生B細胞刺激因子,促使B細胞增殖,并分泌免疫球蛋白。

1.體內免疫球蛋白產生異常增多,病人發(fā)病年齡大,易發(fā)生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說明T細胞和B細胞功能障礙。Knocht研究發(fā)現,75例免疫母細胞淋巴腺病病人中,44例有T細胞受體B單克隆性重排,19例有T細胞受體B及免疫球蛋白基因種系特征,11例T細胞受體B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1例為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細胞免疫是引起自身免疫組織損害的主要機制。本病許多器官系統(tǒng)受累,但以淋巴結為主,且具有特征性病變,這種病變的分布特征可能是細胞毒T細胞(TC細胞)針對一種全身性抗原或針對淋巴器官或其他組織中存在的抗原進行免疫攻擊的表達。

2.病理 淋巴結結構全部或大部分破壞,生發(fā)中心消失,但部分仍有殘余可見,包膜及包膜外組織全部或部分被漿細胞樣細胞浸潤。

(1)血管增生:淋巴結皮質旁區(qū)、髓質區(qū)均有較明顯的毛細血管靜脈增生,部分呈分枝狀,血管壁內有PAS陽性無定形物質沉積,內皮細胞增生腫脹,有的血管腔似有閉塞現象。

(2)免疫反應性細胞浸潤增殖:這些細胞是免疫母細胞、漿細胞樣免疫母細胞、漿細胞及上皮樣細胞。免疫母細胞體積較大,為15~25μm,呈多角形,胞質不多,HE染色呈雙染性或嗜堿性,甲基綠咯寧染色陽性(紅色),姬姆薩染色嗜堿性,呈天藍色,核大,圓形或卵圓形,略偏位,核膜厚,染色質呈細網狀,疏松,有1~3個嗜堿性圓形核仁,排列在核當中或靠近核膜,偶見雙核,可見核分裂象。

(3)細胞間無定形物質沉積PAS及酸性黏多糖染色呈陽性。

肝、脾、骨髓皮膚亦常有類似改變,但不如淋巴結典型。肺組織外觀呈彌漫性結節(jié)狀,鏡下可見肺泡間隔和間質內有彌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免疫母細胞浸潤,伴有少量纖維化,肺泡縮小,有增生的上皮內襯,巨噬細胞數增多,細支氣管可因內膜浸潤而狹窄。免疫熒光染色顯示整個肺泡壁為特異性的細胞內IgGIgM沉著。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癥狀

1.發(fā)熱 1/3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多為中等或高熱,熱型多為弛張熱,也可為稽留熱不規(guī)則熱,為間歇性或持續(xù)性。退熱后多伴有大量出汗。

2.淋巴結腫大 見于全部病人,開始為局限性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部位為頸部鎖骨上,其次為頜下或腋窩。以后可發(fā)展為全身淋巴結腫大,淺表淋巴結和深部淋巴結均可受累。在淋巴結腫大前或腫大期間可出現高熱,淋巴結腫大消退后,體溫也恢復正常。腫大的淋巴結質地軟,可移動,直徑一般不超過3~4cm。

3.皮損 約半數病人有皮膚損害,可發(fā)生在其他癥狀體征出現之前或同時出現。出現皮損的病人,以前多有用藥史,以用青霉素為多,其次為磺胺類藥或其他藥如阿司匹林。皮損多表現為全身瘙癢斑丘疹麻疹皮疹,少數病人可出現小的無痛性結節(jié)性紅斑,主要分布于面部及軀干,其他皮損有面部和眼瞼水腫血管神經性水腫、陰莖和陰囊水腫等。

4.肝脾腫大 3/4的病人有肝大,一般在肋下3~4cm,無觸痛,表面光滑。約半數病人有輕度到中度脾大,多伴有肝大。

5.肺及胸膜 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呼吸道癥狀可由原發(fā)病引起,也可由繼發(fā)性感染造成。胸膜受累表現為胸痛及滲出性胸膜炎

6.其他 少數病人可有多發(fā)性神經根炎、肌無力和耳鼻喉病變。因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病,故可與多種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重疊存在,其中最常見的是冷凝素性溶血性貧血、Coomb試驗陽性溶血性貧血;其次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它可引起黏液性水腫;也可與皮膚血管炎、淀粉樣變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等合并存在。

凡臨床上遇到中老年病人起病急劇,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有時伴有發(fā)熱和皮疹,并且具有血沉增速、γ-球蛋白明顯升高,即應高度懷疑本病,應行淋巴結活檢。Luks提出的病理學診斷標準如下:①小血管呈分支狀增生,管壁增厚,PAS反應陽性。②免疫母細胞漿細胞增殖。③淋巴細胞減少細胞嗜酸性物質沉著。以上改變見于整個病變的淋巴結,對本病具有特異性。以上3項典型而又病變明顯時,才能診斷為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

若病變不典型,Luks又提出了下面2個附加條件:①病變波及整個淋巴結,并有瘢痕形成而使淋巴濾泡消失。②就整個病變來看,具有淋巴細胞減少的特征。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診斷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檢查化驗

1.血常規(guī)血沉 大部分病人有中或重度貧血,多數為溶血性貧血。白細胞常增多,伴有嗜酸粒細胞增多,約1/3的病人淋巴細胞絕對計數小于1×109/L。有時血小板減小。血沉增快

2.尿常規(guī)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淀粉樣變病重疊者,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3.生化檢查 1/4的病人血清LDH升高,部分病人溶菌酶升高。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升高。

4.免疫學檢查 在活動期,γ球蛋白增高,半數呈多株性高γ球蛋白血癥,主要是IgGIgM升高,Coomb試驗、冷凝集素、類風濕因子呈陽性,E-玫瑰花結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和DNCB試驗多數降低。

1.X線檢查 胸片顯示縱隔肺門淋巴結中度腫大,也可顯示肺實質浸潤和主要位于兩下肺野的彌漫性、網狀或小結節(jié)影,病灶融合可出現片狀或斑片狀影。少數病人可出現胸腔積液(單側或雙側)。

2.淋巴管造影多顯示內臟淋巴結腫大,伴有泡沫樣外觀。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鑒別診斷

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1.惡性淋巴瘤 尤其是霍奇金病,酷似本病的臨床表現,淋巴結活檢有斯-李(Sternberg-Reed)細胞,無免疫母細胞增生。而免疫淋巴母細胞病有PAS染色陽性。有管壁增厚的分支狀小血管增生及細胞間PAS陽性的嗜酸性無定形物沉著三聯癥,是其鑒別的要點。

2.藥物反應 藥物反應與本病的臨床癥狀體征可完全相同,但藥物反應一般無顯著的高γ-球蛋白血癥貧血也少見,淋巴結活檢也無血管增生及多種免疫反應細胞增生。

3.巨大淋巴結增生癥 又名淋巴結錯構瘤,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結炎癥反應性增生。臨床特征與本病相似,但發(fā)病年齡輕,腫塊常見于胸內,特別以縱隔肺門多見,直徑可達10cm以上。病理上主要為漿細胞增生,淋巴結結構正?;騼H有部分被破壞,增生的血管集中于濾泡生發(fā)中心,而且血管有透明變性。

4.特發(fā)性高γ-球蛋白血癥 主要見于青年男性,臨床癥狀與本病十分相似,血清中無M蛋白,淋巴結活檢病理改變?yōu)闈{細胞明顯增生,可有生發(fā)中心血管輕度增生,但淋巴結結構基本完整。

5.Oehlert慢性多潛能性免疫增生綜合征 其臨床和病理均有與本病相似之處。在病理上,其包膜及包膜周圍有壞死性血管炎,淋巴結的小動、靜脈內有炎性變,有時可波及髓質皮質旁區(qū),淋巴結外的中、小動脈有彌漫性栓塞及節(jié)段性壞死。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并發(fā)癥

1.可并發(fā)無痛性結節(jié)性紅斑眼瞼水腫、血管神經性水腫陰莖和陰囊水腫等。

2.還可并發(fā)肝大;滲出性胸膜炎;多發(fā)性神經根炎、肌無力和耳鼻喉病變,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皮膚血管炎、淀粉樣變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盡一切努力避免挑起機體的免疫反應是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鍵。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fā)病因素,改善生活環(huán)境空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wèi)生,合理膳食調配。

2.堅持鍛煉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煙戒酒。

3.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保持樂觀情緒。

4.預防病毒感染,預防鏈球菌感染,是自身免疫風濕性疾病及并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西醫(yī)治療

藥物治療:

目前一般主張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在短期內收到良好效果。如療效不佳,可加用化療,宜用小劑量免疫抑制劑。還有報道用環(huán)孢素A 300mg/d,使病情完全緩解。但由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易合并感染,故多數學者認為化療時應慎重。全身支持療法和應用小劑量激素比較安全,前者包括充分休息、輸液和及時控制感染,并應注意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后者最好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隔天療法,以減少其副作用及誘發(fā)感染。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護理

本病女性略多男女之比為1∶1.4,發(fā)病年齡多為50~70歲均為57歲。

預后:

部分病人呈進行性加重,常因合并肺炎、敗血癥繼發(fā)感染而死亡。病程平均15個月。部分病人經治療后可存活數年到10年以上,少數病人可長期存活,有的病人緩解后可再次復發(fā),甚至轉變?yōu)樵?a href="/w/%E5%85%8D%E7%96%AB%E7%BB%86%E8%83%9E" title="免疫細胞">免疫細胞肉瘤惡性淋巴瘤。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吃什么好?

食療方:銀花12克,蘆根10克,桔梗10克,大力子9,射干9克,天葵子9克,板蘭根12克,夏枯草12克,豆根9克,荊芥9克,玄參9克,花粉8克,肝草2克,荊芥9克。煎湯內服。

上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yī)生。

護理: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fā)病因素,改善生活環(huán)境空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wèi)生,合理膳食調配。

參看

關于“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