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構效應
A+醫(yī)學百科 >> 別構效應 |
別構效應(allosteric effect)又稱為變構效應,是寡聚蛋白與配基結合改變蛋白質的構象,導致蛋白質生物活性改變的現象.
別構效應(allosteric effect)某種不直接涉及蛋白質活性的物質,結合于蛋白質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別構部位),引起蛋白質分子的構象變化,而導致蛋白質活性改變的現象。別構部位的概念是1963年由法國科學家J.莫諾等提出來的。影響蛋白質活性的物質稱為別構配體或別構效應物。該物質作用于蛋白質的某些部位而發(fā)生的相互影響稱為協(xié)同性。抑制蛋白質活力的現象稱為負協(xié)同性,該物質稱為負效應物。增加活力的現象稱為正協(xié)同性,該物質稱為正效應物。受別構效應調節(jié)的蛋白質稱為別構蛋白質,如果是酶,則稱為別構酶。
在50年代后期,先后發(fā)現某些氨基酸對催化其合成途徑第一步反應的酶有抑制作用,這種現象稱為反饋抑制。起抑制作用的物質與該酶的底物在結構上完全不同,這種結構不同于底物的抑制物是結合于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即別構部位而影響酶的活力的。圖1以別構酶為例說明正負效應物是如何影響酶活力的?! ?/p>
別構效應的分類
別構效應可分為同促效應和異促效應兩類。相同配體(相同的結合部位)引起的反應稱為同促效應,例如寡聚體酶或蛋白質(如血紅蛋白)各亞基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即是同促效應。同促效應是同一種物質作用于不同亞基的相同部位而發(fā)生影響,因此是別構效應。不同配體(不同的結合部位)引起的反應稱為異促效應,例如別構酶的別構結合部位和底物結合部位之間的反應即是異促效應?! ?/p>
別構效應的通性 變構
1965年 J.莫諾等提出,具有別構效應的體系應具有以下的通性:①大部份別構蛋白質是含有幾個亞單位的寡聚體或多聚體。②別構效應常和蛋白質的四級結構變化有關(即亞基間鍵的變化)。③異促效應可以是正的或負的,而同促效應總是正的協(xié)同作用。④已經知道的僅具有異促效應的體系很少,但多數含有兩個或多個配體的體系中,至少有一個配體具有協(xié)同性質的同促效應。⑤任何能改變異促效應的條件,處理或突變也同時能改變同促效應。
研究得較為清楚的別構酶是大腸桿菌的天冬氨酸轉氨甲酰酶,簡稱ATC酶,催化下列反應:
氨甲酰磷酸+L-天冬氨酸→N-氨?;?/a>—L-天冬氨酸+磷酸
這個反應是合成胞嘧啶核苷三磷酸(CTP)的第一步,它受終產物CTP反饋抑制,而被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激活。酶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的關系。圖中曲線為S型,說明廢物有正協(xié)同性。加入負效應物CTP,活力降低,S型更明顯。加入正效應物,活力升高,S型趨勢變小,接近雙曲線。大多數別構酶均有這種S型曲線。
ATC酶經過溫和的化學處理,如用對羥基汞苯甲酸(PCMB)處理可解聚為兩個催化亞基(為三聚體)和 3個調節(jié)亞基(為二聚體)。催化亞基仍有催化活力,但不再受效應物影響,調節(jié)亞基無催化活力,但仍能結合效應物。更劇烈的處理,如用十二烷基硫酸鈉(SDS)處理,則催化亞基和調節(jié)亞基都各解聚成6個單體。
ATC酶受CTP抑制的生物學意義是避免合成過多的CTP,而受ATP激活是為了保持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速度相稱,以滿足合成核酸的需要。別構酶在代謝調節(ji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合成代謝中催化第一步反應的酶或分支點的第一個酶往往是別構酶,以避免形成一系列過多的中間體和終產物。在分解代謝途徑中,則有一個或幾個關鍵酶為別構酶。如糖酵解途徑中的磷酸果糖激酶是一個重要的調節(jié)酶,它受ATP抑制,而AMP可逆轉 ATP的抑制作用。故當 ATP/AMP比值降低時,也就是細胞內能荷降低時,糖酵解被促進,從而提供較多的能量。
J.莫諾指出別構效應是通過蛋白質的構象變化而實現的。在當時對于酶的構象還缺乏詳盡了解,而血紅蛋白的精細的空間結構已由M.F.佩魯茨闡明。血紅蛋白是一個別構蛋白質,經過深入研究,現在已能用它的構象變化來闡明別構效應的機制。它的別構效應表現在:①氧結合的正協(xié)同性,氧飽和曲線與氧分壓的關系呈S型曲線,表明在第1個亞基與O2結合后其他亞基與O2的相繼結合越來越容易,第4個亞基的氧結合常數可比第1個的大數百倍。這是因為第1個亞基結合O2后引起血紅蛋白分子的構象變化,促使其他亞基與O2結合。O2的釋放過程也是如此,第1個O2釋放使留下的O2更易釋放。②H+濃度升高(pH降低)使血紅蛋白與 O2的親和力變?。ú栃?,促進O2的釋放。③在恒定pH下CO2能降低血紅蛋白與O2的親和力。④人紅細胞中含有的2、3二磷酸甘油酸(DPG),也能降低O2的親和力。⑤血紅蛋白與O2的結合也能抑制其與H+,CO2和DPG的結合。
根據J.莫諾等提出的別構理論,別構酶處于兩種構象狀態(tài),即緊張態(tài)(T態(tài))和松弛態(tài)(R態(tài)),T態(tài)與底物的親和力低,R態(tài)與底物的親和力高。X射線衍射分析證明了脫氧血紅蛋白Hb和氧合血紅蛋白HbO2在構象上的差異。Hb4個亞基(α2β2)之間至少有8對鹽橋相聯系,緊張態(tài)(T態(tài))時O2的結合受到障礙,而在氧結合時這些鹽橋被逐步破壞,生成的HbO2結構松散,屬于R態(tài),易與O2結合。這就是氧合時協(xié)同效應的基??
血紅蛋白氧合時構象變化的要點如下:血紅素中的鐵與O2結合時隨即進入卟啉環(huán)平面內,將鄰近的原來傾斜的組氨酸F8拉直,并帶動附近肽鏈的運動,結果導致αβ亞基相對于另一對αβ亞基轉動15°角(。如果將 4個亞基標記為α1。α2,β1和β2,則α2β2之間和G沙之間兩個接觸面較牢固,沒有改變,變動最大的是α1β2(或α2β1)之間的接觸面,α1β2(α2β1)界面的變動是T態(tài)向R態(tài)轉變的開關(反之亦然)。在T態(tài)向R態(tài)轉變時,鹽橋破壞,當O2釋放時,又通過該界面的滑動,鹽橋重新恢復,R態(tài)又能轉變成T態(tài)。α1β2(α2β1)界面的氨基酸序列是相當保守的,如在這一序列范圍內發(fā)生突變則對別構效應有較大影響。
利用別構理論6T以解釋血紅蛋白的一系列特殊的性質,例如波爾效成的分子機制是當H+濃度增高時,主要使卜亞基 C-末端的卜146 HiS側鏈咪?;ㄕ疾栃?0%),α亞基N-末端氨基(占25%),和α122His(占10%)以及其他組氨酸或賴氨酸的質子化,這樣加強了鹽橋,穩(wěn)定了T態(tài),O2不易結合。由于在Hb中β-146His受鄰近的β-94ASP負電荷的影響更易質子化,而在HbO2中該His遠離β-94ASP,質子化傾向降低。所以 H+與Hb的親和力要比與HbO2的親和力更強。
CO2效應 CO2與 N-末端的纈氨酸的氨基發(fā)生氯甲酰化,形成負電荷,可以穩(wěn)定T態(tài)。
DPG效應是由于它有5個負電荷(主要是4個),在Hb中位于兩個β-亞基之間的空隙中,由β-亞基提供8個正電荷(N-末端,His2,LyS82和His143各兩個)。有利于穩(wěn)定T態(tài)。氧合之后,兩個β-亞基距離減少(鐵原子距離由39.9埃減到33.4埃)。而將DPG排擠出去?! ?/p>
別構效應的作用
別構效應在生命活動調節(jié)中起很重要作用。如阻遏蛋白受小分子物質的影響發(fā)生構象變化,改變了它與DNA結合的牢固程度,從而對遺傳信息的表達進行調控。另如激素受體,神經遞質受體等都是通過生物分子的影響發(fā)生構象變化而傳遞信息的??梢哉f別構效應是生物分子“通訊”的基。
|
關于“別構效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