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洋蔥
Yánɡ Cōnɡ
別名 洋蔥頭、玉蔥
功效作用 主治創(chuàng)傷,潰瘍,陰道滴蟲病,便秘。
英文名  
始載于 藥材學
毒性  
歸經(jīng)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匯編》:洋蔥

【拼音名】 Yánɡ Cōnɡ

【別名】 洋蔥頭

【來源】 百合洋蔥Allium cepa L.,以鮮莖入藥。

【生境分布】 各地栽培。

【功效與作用】 主治創(chuàng)傷,潰瘍,陰道滴蟲病,便秘。

【用法用量】 外用鮮鱗莖搗爛敷患處,也可制成90%酊劑內(nèi)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洋蔥

【出處】 《藥材學

【拼音名】 Yánɡ Cōnɡ

【別名】 玉蔥(《植物學大辭典》)。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洋蔥鱗莖。6月采收。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的香氣。鱗莖大,球形或扁球形,外包赤紅色皮膜。葉圓柱形,中空;長約25~50厘米,徑約1~1.5厘米,中部以下最粗;綠色,有白粉。花葶高可達1米,圓柱形,中空,中部以下膨大,徑可達3厘米;傘形花序,球形,外包有2~3片反卷的苞片;花柄長不過2.5厘米;花被6,呈二輪排列,粉紅色或近于白色,花被片倒卵狀披針形,先端尖;雄蕊6,伸出,花絲基部寬闊;雌蕊1,子房上位,三棱狀,3室,花柱絲狀,柱頭小。蒴果,室背裂開,含有多數(shù)種子。種子扁形,黑色?;ㄆ?~7月。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有栽培。

化學成份】 含有氣味物質(zhì)如硫醇、二甲二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與二烯丙基硫醚、三硫化物、硫代亞磺酸鹽和少量檸檬酸鹽蘋果酸鹽等。根、球莖、葉含鄰-羥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球莖、葉還含對-羥基桂皮酸、原兒茶酸、多糖A、多糖B與槲皮素、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槲皮素7,4’-二葡萄糖甙、胸嘧啶及多種氨基酸等。皮中含山柰酚和山柰酚的甙。蓓蕾、花粉、花藥均含胡蘿卜素。

【藥理作用】 健康男性口服60克油煎洋蔥,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血漿膽甾醇升高,并使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下降,故可用于動脈硬化癥。動物實驗證明,洋蔥對胃腸道能提高張力,增加分泌,可試用于腸無力癥及非痢疾腸炎。本劑有殺菌作用,從其中分離所得的結(jié)晶物質(zhì)在1:10萬時,能殺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等,婦科中可用于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民間將洋蔥作為利尿劑祛痰劑。外用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對四氧嘧啶腎上腺素高血糖具有抗搪尿病作用。洋蔥提取物對離體子宮有收縮作用。將生的或煮熟的洋蔥,或洋蔥的各種提取物喂大鼠及豚鼠,可降低紅細胞數(shù),降低程度與所喂劑量呈正比。因含維生素C10~20毫克%、B1-60毫克%、B2-50毫克%、維生素A元4毫克%,可用于維生素缺乏癥,特別是維生素C缺乏時。

【功效與作用】 《藥材學》:"新鮮的搗成泥劑,治療創(chuàng)傷、潰瘍及婦女滴蟲陰道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食或烹食,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看

關(guān)于“洋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