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本經穴位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證。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該經自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起始,經核骨(第一跖趾關節(jié))后面,向上到達內踝骨的前邊(商丘),在三陰交穴處與足厥陰、足少陰兩經交會,再沿脛骨內緣,向上交叉淺出足厥陰肝經的前邊,經過膝關節(jié),沿大腿內側前邊,進入腹腔,入屬脾臟,聯(lián)絡胃腑,再向上貫穿膈肌,挾食道兩旁,連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通過膈肌,流注心中。脈氣由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該經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舌根強痛,腹脹,噯氣胃痛,嘔吐,心煩,泄瀉黃疸,身體沉重,動作不利,不能臥,膝股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用等。

目錄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內側,沿脛骨后緣上行,至內踝上8寸處(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上行,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系舌根,散于舌下。

足太陰脾經病機分析和主治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對于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xiàn)問題,會出現(xiàn)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病機分析:脾經之脈連干舌本,病則舌本強痛;脾病及胃,胃氣上道則嘔;氣機阻滯,則胃脘痛;健運失職,升降失司洲腹脹善噫;濕困脾土則身重乏力,活動不利;脾脈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內廉,經氣不利,則股膝內腫脹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動欠佳;脾與胃相表里,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測食不下,煩心;脾虛水濕內停,傳化失司,則大便溏薄或泄瀉;水濕泛濫則水腫;脾虛水濕影響肝膽,肝失疏泄,膽汁橫溢,則黃疸。

足太陰脾經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噯氣、便溏、黃疸。身體沉重無力、舌根強痛、膝股部內側腫脹、厥冷等病證。

足太陰脾經腧穴

主條目:足太陰脾經穴

本經脈腧穴有: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溪穴、胸鄉(xiāng)穴、周榮穴、大包穴,共21穴,左右合42穴。

參看


關于“足太陰脾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